作者:3VRcx1UmTsCGNpwC 时间:2024-06-30 19:30:10
关键词:新闻图片;人文精神 ;娱乐化
新闻图片,是通过视觉手段来传达信息的新闻报道体裁,具有纪实性,证实性,实感性的特点。近些年,伴随着摄影设备的优化,图片印刷技术的提高,新闻图片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愈发普遍与广泛。然而,在新闻图片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常见到新闻工作者人文精神的缺失。缺乏人文精神的报道实质就是一种错误价值观的传播,作为传播主体,这样的报道显然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更严重的,甚至扭曲了受众的思想认识。施拉姆曾经对“皮下注射论”做过如下的概述:“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传播似乎可以把某些东西注入人的头脑,就像电流使电灯发出光亮一样直截了当。”正是传播媒介这种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使得研究新闻图片运用中的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势在必行。
新闻图片的运用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其中有新闻工作者主观的原因,也有社会背景与舆论环境造就的客观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对利益的追逐造成的新闻图片内容的低俗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既然如此,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市场需求),媒体则更多的把焦点聚集到受众强烈关注的事件之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媒产业的经营在努力实现市场化、企业化和集团化,接受市场的考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乏缺陷的暴露,一旦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然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许多媒体便倾向于选择成本低廉又受到大众关注的图片新闻,由此,各类小报网站纷纷乐此不疲的刊登转载明星走光、“潜规则”的色情图片,三陪女、流浪汉这些社会底层群众悲惨生活的图片等一系列只为赚足眼球但对新闻本身毫无实际意义的图片。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媒体追逐利益无可厚非,但是把追逐利益当做第一出发点便是极大的错误,一旦新闻业把对高额利润的追求当作最重要的目标时,新闻业可能会沦为金钱“奴仆”,无力承担社会责任。
现如今,摄影技术的提高,图片的普及,所以低俗化的图片屡见不鲜,其实早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低俗化路线就已形成,在当时典型的表现是“黄色新闻”的问世和流行。黄色新闻以传播色情、凶杀、灾祸、犯罪、恐怖等为基本内容,运用耸人听闻的编排手法刺激人们的感官。它最早诞生于美国,并在拥有万贯家财的美国人赫斯特所创办的《纽约新闻报》,达到了顶峰。伴随着摄影技术的提高,商业性报纸所传播的内容更加全面广泛,除了以文字信息传达的低俗内容之外,新闻图片更加露骨的传递着低俗的信息。
2、“泛娱乐化”的现状对新闻图片内容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发布了一个颇为令人注目的结论--"数字化传媒手段的普及正在启动数字内容的应用,'新娱乐时代'已经来临"。如今,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正在飞速变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泛娱乐化”以极其迅猛的态势侵占全球,全方位的影响我们的生活,整个传媒业界用波澜不惊的姿态面对着这场没有硝烟的革命。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茨曼在其名著《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整个社会局面呈现一种娱乐化的状态,根据“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世界的整体局面影响了媒体的价值观,在这个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必然是主流的思想会迅速侵占我们的思维领地,就好像一种文化大行其道之时,周遭的一切事物便以模仿甚至复刻的形式出现或者演变。王润在《娱乐时代的媒体精神》中提到:“其实,从那个众口一词、奢谈娱乐的时代,过渡到人们开始追求娱乐、追求享受的时代,不失为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解放。然而,被压抑太久的渴望,如同被突然轰开的闸门,各种思潮、文化、信息……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大量涌入,迅速吞噬了还来不及消化和判断的人们。而媒体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新闻工作者受娱乐化现状影响,将报道内容着重倾注在娱乐信息之上, 媒体的娱乐化导致了泡沫不断涌现,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犀利哥”到“xx门”,新闻工作者用图片的方式对这些所谓的“明星”进行宣传,目的在于娱乐大众,殊不知,大众在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其实成了被动的受害者,被“娱乐化”娱乐了一把。
3、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新闻图片内容不当
新闻工作者报道的不仅仅是对客观内容表述,因为主观的视角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既然被赋予把关人的职责,便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新闻报道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除了新闻工作对内容的遴选之外,还存在着对新闻事件的认识问题,相同事件,不同的视角,便有截然不同的报道;相同事件,不同的认识,便有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既然如此,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自身的人文主义精神不具备的话,是无法用正确的价值观来指导自身的新闻实践的,因此,便会造成报道中图片运用的不当。
记者自身人文精神缺失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拍摄焦点集中于色情、血腥、暴力之上
近期的卡扎菲之死牵动了全球政治的神经,其生前的政治主张备受瞩目,在死后,仍然掀起了巨大波澜。卡扎菲的被杀害的血腥画面被反复播放,对于死者来说,这样的行为是不敬的,是不尊重人权的行为。对于人民来说,传播如此的新闻图片完全没有顾及到民众的承受能力。这只是一个个案,因为事件的主人公的显要身份使得媒体的行为遭到了多国首脑的批判,所以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其实,无论死者是谁,这样的报道都是不应该出现的。除此之外,记者在图片或画面的运用上一味追求视觉和感观刺激,过于渲染一些暴力或血腥的画面,而不考虑可能会造成对当事人的再次伤害或对受众可能产生的心理阴影。
3.2对弱势群体疾苦的漠视
2010年,国内媒体炒红了一个流浪汉“犀利哥”,我们不能否认,最终“犀利哥”能找到亲人得益于记者对其的报道,但是,最初媒体对其的报道与传播主要在于其穿着的异类所造成的娱乐化效果。“犀利哥”所代表的是一类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对于记者来说,对弱者的冷漠与无视甚至利用其形象娱乐大众显然是缺乏道德的,其真正需要做的,是怀着悲悯的情怀呼唤大众的良知。
3.3侵害他人隐私权等合法权利
《挟尸要价》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然而就是这个获得大奖的新闻图片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挟尸要价》之所以影响巨大,在于图片传递的信息很符合“挟尸要价”,更在于切合人们对这个社会的评价。而当人们对事件有着既定的看法时,一张图片就会成为佐证。于此,照片的真实性我们不谈,单纯就照片反映的客观现实来说,在船头打捞尸体的两个中年男子显然是照片的主要人物,但是对于这张照片来说,被绳子绑住手的死难者我们也不能忽视,被打捞上的尸体的没有任何遮蔽地见诸报端被四处传播显然是违背新闻道德的,其人格与尊严被严重地忽视。除此之外,杨武事件的报道,记者的道德再一次受到舆论的拷问,柴静在博客中也分析,“他们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如果一个记者没有悲悯的情怀,他是无法成为一个好记者的。当下,侵犯名誉权与隐私权的诉讼案件不断发生,当记者采集了新闻图片之后,应该仔细考量审慎发布。
4、受众感官异化扭曲了新闻价值的标准
前文提到了,当今社会“泛娱乐化”的现象,这是社会呈现的一个整体的态势,新闻工作者受到其影响,在报道中便倾向娱乐性,受众受到娱乐性内容的影响,便形成“娱乐化”的舆论环境。这形成了一个循环,我们无法断定到底是受众需求决定了媒体的传播内容还是媒体的传播影响了受众的心理。这无异于对先有鸡先有蛋的争辩,但是我们可以说,受众与媒体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如果说受众自身感官的异化形成的需求从而使得媒体出现缺失人文精神的新闻图片的话,我们便需要研究的是受众感官异化与形成需求对媒体所造成的影响。然而客观地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相互作用并形成恶性循环,以往我们更关注媒介产品对受众的影响,其实受众对媒介产品的反作用同样不能忽视。
对于受众来讲,单纯的“审美”的迎合难以满足需要,同时,审美标准被动摇,传统的美不在受重视,“异类”“极丑”受到追捧。在急功近利、浮躁追风的价值观迅速泛滥,无数人为了走红与出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自毁形象,频频去制造哗众取宠的丑闻媒体的盲目跟进,跟风报道,更是满足了受众异化扭曲的感官。好奇心,刺激感成为人们欣赏新闻图片的原因,为了迎合受众,媒体不断报道。
在受众形成的市场和媒体造就的舆论相互影响之下,缺失人文精神的图片泛滥于网络。
结语:当下新闻报道中,新闻图片的运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新闻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与使命,通过理性的思考将不良信息过滤;在迎合大众通俗的时候,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不能忘记保持独立的品格;在受到现实物欲的诱惑之时,要冷静思索,用新闻人应有的道德与法规约束自身的行为。这些,并非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是为了媒体自身的存亡。(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2. 李勃: 《传媒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原因分析》来源:青年记者
3. 李普曼著 林珊译《舆论学》 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4.施拉姆: 《大众传播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